上海人才新政引发热烈的“化学反应”

 
( 2015-12-01 )

中国商飞某航空制造领域的一位海外专家今年已过60周岁,按照以往规定,现有居留许可到期后将无法续签。人才新政出台后,只需单位为其出具相关担保信息,他可以不受年龄限制,申请加注“人才”的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3年后便可申请中国绿卡。这名海外专家表示,“我和中国的同事们为商用飞机事业共同奋斗了好几年,距离成功只差最后几步,原来担心自己年龄大,可能不得不半途离场,这下安心了!”

“没有人才优势,就不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4个月前,上海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细化措施和政策落地,打破了诸多人才发展的瓶颈。一场关于“人才”的变革,正在上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引发热烈的“化学反应”。

“永居”放宽助力留住国际优秀人才

99下午,50岁的美籍华人刘辰从上海市人才大厦四楼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窗口拿到了本市第一张《上海市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人才类工作居留许可推荐函》。按照本市的人才新政,他可凭此函申办加注“人才”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有效期为5年。

“我是2012年回国创业的,当时办的是普通的工作类签证,3年的有效期快到期了,刚好得知这个新政策,感觉非常便捷。”刘辰曾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任副教授,2012年他回国来沪创办了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认为,新政策给外籍人才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便利,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今年8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市公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海外人才有关业务受理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人才新政打破了诸多瓶颈,受到海外人才的欢迎,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比如,新政对于人才类居留许可年龄条件的放宽,让不少“大龄”专家得到了实惠。

中国商飞方面表示,“上海市人才新政发布后,中国商飞海外引进人才可享受我国永久居留权申请办理政策的人群从以往的30人左右扩大了约3倍,基本实现了对企业核心高端人才的全覆盖。‘永居’政策放宽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和辐射效应,对中国商飞吸引和留住国际优秀人才起到了助力作用,多名专家正在开展相关办理。”

今年7月至10月,相关部门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108人,较新政实施前半年的26人申请增加315%,共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申请1191证次,各类外籍人士因新政受益。

国内人才方面,市人社局、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发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自111开始实施。新政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重点引进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等5类人才,在创新创业企业和各类人才中反响热烈。目前,已有人才陆续提交申办材料。

“对创业者而言,‘居转户’年限缩短,获得一定投资额股东可优先转沪籍,这些政策吸引力很大。”上海激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河汇)一直专注于培养和投资早期创新创业项目,苏河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钥最近常接到类似咨询。他认为,这将鼓励真正优秀的人才勇于创业,也有利于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投身到众创空间的发展中去。

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进一步为各类人才引进集聚提供便利化服务。自71日起,对继续缴纳社会保险或投靠、就读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的,且实际居住地址与登记居住地址相一致的居住证持证人,实行管理信息系统后台自动签注,居住证有效期限自动延长一年。国内人才在上海异地办理出入境证件条件进一步放宽,手续进一步简化,持上海市居住证外省市居民共办理各类出国(境)证件60817证次,较新政实施前增加19%

柔性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今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首批孵化空间浦东国际人才城、保税区人才大厦、陆家嘴创业街区共3万平方米启动运行。“双自联动”,成为推广人才改革试验的一座“桥梁”。“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人才机制。

在张江,重大项目有了新的用人机制。依托干细胞、量子通讯、医学大数据、先进传感器等重大项目平台,建立了接轨国际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用人模式,470余名国内外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其中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225名,国内干细胞领域的著名专家几乎全部参与项目建设。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说,“双边”离岸科创孵化模式,在浦东越来越多,形式也愈加丰富。

如何激活人才的创造力?人才双向流动体系、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步步改革正在落地。市国资委研究出台《市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2015年—2017年)经营业绩考核方案》,在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中,原则上竞争类企业中产业集团体现创新转型要求的指标不低于20分,科研院所不低于50分。市人社局、市教委、市科委等制定实施《关于完善本市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双向兼职,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离岗创业。

在上海,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也有了明确规定。张江高新区安排2亿元提升绿谷研究院转化功能,目前上海药物所已向绿谷转化7项新药研发成果,总金额超过4.2亿元,合同约定转化收益中约有43.9%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各个创新要素能够打破藩篱,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将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说。

投融资生活保障扶植创新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有良好的环境。

遍地开花的众创空间和越来越多的投融资渠道,让创业者们感受到“春天”。今天,上海有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投资杠杆作用,目前第一批已参股16个基金,实现资金5倍放大。张江科技银行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同时,本市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市科委对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使用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给予补贴,市知识产权局研究开展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培育试点,对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各增资扩股1000万元,成立4000万元规模的专利运营基金,试点开展专利运营项目。

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关心的住房、就医、入学等生活保障问题,有关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市规土局出台细则,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适当增加公共租赁公寓等配套服务功能的规定;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增加到15%,并可用于建设单位租赁房等配套服务设施。

张江高新区新增了人才公寓面积11万平方米,部分园区集中租赁小区出租房并改造为人才公寓后廉价提供给企业使用,仅闵行、嘉定、漕河泾、金桥、陆家嘴5个园区改造利用的社会房源就达3400套; 奉贤进一步提高人才租房补贴标准(平均增幅37%)并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今年为42人发放购房补贴710万元。黄浦区针对高端服务人才、科创人才,开发了以“白漾大厦”为标志的黄浦区创新人才公寓,提供住房270余套。

11月,部分公立三甲医院展开试点,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使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流程,完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制度。市教委等协调新建了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和上海法德学校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制定了《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划(2016年—2020年)》。

(来源:解放日报)

     版权所有: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沪ICP备案09027789号
             地址:上海市高安路19号